首页 >交通 >《在一个地铁车站》这首诗歌是谁写的
用户头像
小明同学生活达人
发布于 2024-12-11 19:13:56

《在一个地铁车站》这首诗歌是谁写的

《在一个地铁车站》这首诗歌是谁写的?

浏览 4814148收藏 8

回答 (1)

用户头像
知识达人专家
回答于 2024-12-11 19:13:56

原文 "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" (Ezra Pound)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; Petals on a wet, black bough.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 译文1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,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。 (杜运燮译〈在一个地铁车站〉)译文2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,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。(郑敏译〈巴黎某地铁站上〉) 译文3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,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。(辜正坤译〈在地铁车站〉) 介绍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,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。 诗的上下两行,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。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,幽灵般显现的面孔;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。这两行诗句之间,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,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。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,是诗人的直觉,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,产生深刻的意味。庞德自己说它是“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”。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,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。埃兹拉·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。庞德在讲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时说:"三年前在巴黎,我在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,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,然后又看到一个,又看到一个,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的面孔,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。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,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,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……"可见,是具体生活中的感受触发了诗人的诗兴,以后一段时间,他一直在寻找表达这种感受的"可爱的文字"。整一年,诗人先后写出了两首与此内容有关的较长的诗,都被他毁掉了,最后写定这首小诗。也有人认为是删定后只留下这两行。这里"人群中这些面孔"是现实意象,"人群"是"面孔"的背景;"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"是想象意象,"枝条"成为"花瓣"的背景。前一个意象是现实的,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,创造的。前后两句是比喻关系,后一句前可以加"像""犹如"一类的词语。第二句是来诠释第一句的,即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枝条,把这些面孔喻为花瓣。作者介绍庞德(Ezra Pound)1.庞德(1885-1972),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迁居巴黎。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,战争结束后,他被美军逮捕,押回本土等候受审。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,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,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。1958年,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,重返意大利居住,直至去世。主要作品有《面具》(1909)、《反击》(1912)、《献祭》(1916)、《休·西尔文·毛伯莱》(1920)和《诗章》(1917-1959)等。2.艾兹拉·庞德(Ezra Pound) 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海莱市。 21岁时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。 1909年前往伦敦,与当时在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休姆等人结识,庞德早期从事意象派的写作便是受这些人的影响。 1913年,弗·福林特发表著名的意象派三点纲领,在两年后的《意象派诗选》的序言中,庞德又加了三条新原则:提倡用准确的日常语言,创造新的韵律以及自由选材。这些主张对现代自由体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,而也为庞德之后改写现代派诗作了准备。 1917年,庞德参与到温德汉·路易斯创办的《风暴》杂志中,以表现力量为目的,宣扬应该改革意象派创作上的弊陋,要求那些善于写作平淡和伤感性诗歌的诗人用有力的、有运动感的意象和节奏来创作。由于意见的相违,渐渐的庞德脱离出意象派. 1917年之后他开始了现代派的写作。除此之外,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,经他改编并翻译了《神州行》、《诗经》等儒家经典。代表作品: 《神州集》(1915年) 《休·赛尔温·莫伯利》(1920年) 《诗章》(1916-1968年)

回答被采纳

评论 (2)

用户头像
小明同学1小时前

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!我很喜欢。

用户头像
小花农45分钟前

不错的回答我认为你可以在仔细的回答一下

当前用户头像

分享你的回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