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为害,幼虫多潜伏在玉米根际附近,低龄幼虫自根茎处,从近地表处钻进茎内,向上为害,幼虫然后从蛀孔返回,钻入地下,蛀孔处褐色,幼虫在玉米苗期有转移多株为害,幼苗长至近30厘米左右,很少再转株为害,轻者叶片上出现排孔,花叶,重者萎蔫枯心,常造成花叶或形成枯心苗,更重者分蘖较多,植株畸形,俗称君子兰苗,不能正常生长。老熟幼虫于根际附近2〜3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。
玉米旋心虫一般以幼虫在5月末6月初开始从近地表2~3厘米处蛀人玉米根茎基部为害,10天左右出现症状,田间植株表现出异常。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,呈褐色,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色条纹,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,叶片丛生呈君子兰状,俗称老头苗。玉米6~8叶期受害重,严重时个别叶片蜷曲或出现排孔,心叶萎蔫。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田间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梓症等相近,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。玉米旋心虫多顺垄为害,转株性强,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,害虫已转株为害,很难找到虫子。
玉米10一8片叶开始出现黄绿条纹状,严重者:花叶丶萎蔫丶枯心、分蘖多、畸型、玉米根茎处有褐色蛀孔或裂痕,尤其是低洼地块重。
幼虫自根茎处钻进茎内,向上危害,蛀孔处褐色,土壤中有害病菌从虫孔浸染植株,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、植株矮化,叶片丛生呈君子兰壮。
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危害。一般潜伏在玉米根基附近。低龄幼虫自根茎处,从近地表处钻进茎内,向上危害,蛀孔处褐色,土壤中有害病菌从虫孔浸染植株,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,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,叶片丛生呈君子兰苗状。6-8叶危害最为严重。玉米旋心虫一般顺垄危害。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,害虫已转株危害,很难找到虫子,和南方发生的灰飞虱造成的玉米粗缩病及其相似。不好区别。低洼地,沙土地,晚播田及多年旋耕田受害重。
玉米旋心虫学名玉米螟,大多五龄,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不同阶段危害症状各有不同。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、雄穗、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,被害心叶展开后,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,苞叶、花丝被蛀食,会造成缺粒和秕粒,雄穗被蛀,常易折断,影响授粉;四龄以后,大部分钻入茎秆,形成隧道使茎秆倒折率增加,破坏植株内水分、养分的输送,籽粒饱满度变差,产量下降。
玉米受旋心虫为害后8〜10天开始出现黄绿条纹症状,黄绿条纹持续时间、植株矮化程度与玉米受害时的叶龄关系密切。玉米6〜8叶期受害重,轻者叶片上出现排孔、花叶,重者萎蔫枯心、常造成花叶或形成枯心苗,重者分蘖较多,植株畸形,俗称君子兰苗,不能正常生成。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田间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等相近,要注意区分,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。一般玉米旋心虫多顺垄为害,转株性强,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,害虫已转株为害,很难找到虫子。低洼地、沙土地、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。地壤肥力好,玉米长势好的为害重。玉米不同品种间受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,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玉米旋心虫俗称玉米蛀虫,田间表现为君子兰苗。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危害。一般潜伏在玉米根基附近。低龄幼虫自根茎处,从近地表处钻进茎内,向上危害,蛀孔处褐色,土壤中有害病菌从虫孔浸染植株,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,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,叶片丛生呈君子兰苗状。6-8叶危害最为严重。玉米旋心虫一般顺垄危害。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,害虫已转株危害,很难找到虫子,和南方发生的灰飞虱造成的玉米粗缩病及其相似。不好区别。低洼地,沙土地,晚播田及多年旋耕田受害重。
玉米旋心虫以幼虫为害严重,玉米多以苗期受害为主。每年的5月末至6月上旬,玉米在6~8叶受害,玉米旋心虫初孵幼虫多潜伏于玉米根际附近,从玉米苗基部蛀入,向上为害,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,呈褐色,此时土壤中的有害病原菌,即从蛀孔侵染植株。玉米旋心虫为害后8~10d开始,叶原基或生长点受到侵害,导致玉米不能正常生长,引起植株矮化,中上部叶片出现黄绿条纹症状。黄绿条纹持续时间、植株矮化程度与玉米受害时的叶龄关系密切。严重时个别叶片卷曲或出现排孔,花叶萎蔫枯心或形成枯心苗,节间缩短,分蘖较多,幼苗呈簇生状,植株畸形,俗称君子兰苗。拔出苗撕开根茎部可见已变成黑褐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