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粉病在10~25℃均可发生.能否流行,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。低湿可萌发,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。因此,雨后干燥,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,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。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。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,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,又有大量白粉菌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。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在45%左右的低湿度下也能充分发芽,反之在叶面结露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,病菌生长发育反而受到抑制。
(1)发生世代。每年可发生10余代。(2)越冬。北方地区不能越冬,大棚也不能越冬,而以各种虫态在日光温室内越冬并繁殖。(3)发生时期。早春温室内虫口密度较小,随气温回升以及温室通风,白粉虱逐渐向露地迁移扩散,7~8月份虫口数量增加较快,虫口密度最大,9月中旬,气温开始下降;白粉虱又向温室内转移,因为内外迁飞,使得防治很困难。
冬瓜在发生白粉病初期叶片、叶柄会产生白色近圆形粉斑状,随着病情加重会向四周不断扩散,病情严重时会布满整个叶片,后期会使叶片变成灰色,发病叶片变黄、变枯萎,有的发病后会长出黄褐色小点,也会使叶片变黑。
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的瓜单囊壳菌。病菌在北方以闭囊壳在土壤里的病残体或保护地的寄主上越冬,在南方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,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。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,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长出芽管,从寄主表皮直接侵人。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在15~30度,分生孢子侵人的相对湿度90%〜95%。潮湿闷热的天气有利于发病,多雨对白粉病则有抑制作用。凡田间郁闭、通风透光差都容易诱发此病,施氮肥过多,组织嫩弱也有利于白粉菌的侵染。
病菌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,依靠气流在田间辗转传播侵染,完成其病害周年循环,越冬期并不明显,由于病菌喜湿但耐干燥,通常温暖潮湿的天气及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,而高湿干燥的天气亦可侵染致病。棚室栽培远较露地栽培发病更重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。
病菌在北方以闭囊壳在土壤里的病残体或保护地的寄主上越冬,在南方以菌丝体或分生孢。子在寄主上越冬,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。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,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长出芽管,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。数天后就表现症状并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。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在15~30℃,分生孢子侵人的相对湿度90%〜95%。潮湿闷热的天气有利于发病,多雨对白粉病则有抑制作用。凡田间郁闭、通风透光差都容易诱发此病,施氮肥过多,组织嫩弱也有利于白粉菌的侵染,不同瓜种或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明显差异。
发生规律:(1)发生世代。每年可发生10余代。(2)越冬。北方地区不能越冬,大棚也不能越冬,而以各种虫态在日光温室内越冬并繁殖。(3)发生时期。早春温室内虫口密度较小,随气温回升以及温室通风,白粉虱逐渐向露地迁移扩散,7~8月份虫口数量增加较快,虫口密度很大,9月中旬,气温开始下降;白粉虱又向温室内转移,因为内外迁飞,使得防治很困难。